(本报记者 王悦 报道) 初夏的北京,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内,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张力凝固,只剩下金属剑尖划破气流的嘶鸣与胶底鞋摩擦地板的急促声响,少年剑客们身姿挺拔,白色剑服映照着明亮的灯光,面罩下的眼神专注而锐利,这里正在进行的,是a8体育直播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第十届全国总决赛的一个普通比赛日,十年,对于一项赛事,足以从蹒跚学步走向风华正茂;对于无数参与其中的人,则是一段与联赛血脉相连、共同成长的青春史诗。
时针拨回十年前,2013年,中国体育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,北京奥运会的辉煌之后,如何将竞技体育的硕果转化为推动全民健身、培育体育产业的持续动力,成为时代课题,击剑,这项被誉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的古老运动,在中国曾长期被视为小众甚至神秘的项目,主要局限于专业体工队体系,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,民众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多元化,尤其是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,一股来自民间的击剑热开始悄然萌动。
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,一项旨在打破专业与业余壁垒、连接全国击剑爱好者的赛事应运而生——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,它的诞生,并非凭空想象,而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,联赛创始人之一,现任中国击剑协会竞赛委员会副主任的李明宇回忆道:“当时我们看到,全国各地已经涌现出不少击剑俱乐部,但缺乏一个全国性的、规范的交流平台,孩子们练了剑,除了少数能进专业队,大多数缺少比赛机会,我们想,能不能创建一个属于所有击剑爱好者的联赛,让击剑真正走向大众?”
首届联赛,仅有不到千名选手参赛,赛事规模、组织经验都处于摸索阶段,但它的出现,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,激起了层层涟漪,它向所有人宣告:击剑,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贵族运动或专业运动员的专利,它可以成为普通人,尤其是青少年追逐梦想、锤炼品格的一个舞台。
十年间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走过了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,参赛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,从最初的不足千人,到如今单站分站赛即可吸引超过三千名选手,全年总参赛人次突破数万,赛事版图不断扩大,分站赛遍布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、西南等全国主要区域,总决赛更是成为年度击剑盛宴。
更为重要的是,联赛的竞赛体系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,根据年龄,设立了U10、U12、U14、U16、U17以及成人组等多个组别;根据水平,划分了专业组(原公开组)和俱乐部组,既保证了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需求,也为广大业余爱好者提供了公平竞技的环境,裁判队伍不断壮大和规范,执裁水平显著提升,赛事技术支持、场地设施、后勤保障等环节也实现了全面升级,高清直播、电子裁判辅助系统等现代化手段的引入,让联赛更具观赏性和专业性。
“联赛的十年,是中国击剑运动普及推广的黄金十年。”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一位负责人评价道,“俱乐部联赛就像一座桥梁,一头连着专业击剑的‘塔尖’,另一头连着群众击剑的‘塔基’,它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,为击剑项目储备了海量的后备人才,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中国击剑的生态。”
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注册的击剑俱乐部已从十年前的寥寥数十家,发展到超过千家,常年参与击剑训练的青少年数以十万计,许多通过俱乐部联赛崭露头角的选手,后来成功入选国家少年队、青年队,甚至在世界舞台上为国争光,联赛不仅是一个比赛,更成为一个庞大的人才孵化器和产业助推器。

联赛的价值,最终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,十年的光阴,足以让一个稚嫩的孩童成长为英姿勃发的青年,让一个业余爱好者蜕变为行业的中坚力量。
从联赛走出的“国手”——张晓雅的剑锋之路
22岁的张晓雅,如今是中国女子花剑队的一员,她的击剑梦想,正是从十年前首届俱乐部联赛的赛场上启航,当时年仅12岁的她,在父亲的鼓励下,第一次站上了联赛的剑道。“那时候很紧张,手都在抖,第一场比赛很快就输了。”张晓雅笑着回忆,“但那种氛围感染了我,看到那么多和我一样热爱击剑的人,我告诉自己,一定要坚持下去。”
此后的每一年,张晓雅都未曾缺席俱乐部联赛,她从最初的海选轮次都难以突破,到后来一步步闯进全国前八、前三,直至夺得冠军,联赛见证了她技术的打磨、心态的成熟,也为她打开了通往更高舞台的大门,16岁那年,凭借在联赛中的稳定出色表现,她被选入省专业队,继而进入国家队。“联赛就像我的摇篮和阶梯,没有这个平台,我可能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全国最高水平的竞争,更不敢想象能穿上国家队的战袍。”抚摸着剑袋上贴满的联赛参赛标签,张晓雅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。
俱乐部经营者的坚守与展望——王教练的“十年磨一剑”
在上海经营一家击剑俱乐部的王磊教练,是联赛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,十年前,他的俱乐部只有几十个学员,设施简陋,联赛的出现,给他和学员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目标。“以前训练,孩子们容易懈怠,觉得练得好坏没什么衡量标准,联赛来了以后,大家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——要去打比赛,要取得好名次。”王教练说。
十年来,他的俱乐部随着联赛一同成长,学员数量翻了十倍,训练场地焕然一新,培养出的学员在各级别联赛中屡获佳绩,王教练自己也从一名单纯的教练,成长为懂得运营管理、赛事组织的复合型人才。“联赛不仅提升了学员的技战术水平,更锻炼了他们的抗压能力、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,看到孩子们通过击剑变得更有礼貌、更自信、更坚强,这是比任何奖牌都让我感到欣慰的成就。”王教练表示,下一个十年,他希望能借助联赛的平台,探索击剑与教育、文化更深入的融合。
普通家庭的击剑情缘——李女士的“陪练”时光
对于来自广州的李女士而言,联赛是她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她的儿子从8岁开始学习击剑,至今已近八年,几乎每年都会参加俱乐部联赛。“这八年,我们几乎跑遍了联赛设置分站赛的所有城市。”李女士笑着说,“别人家假期是旅游,我们家假期是‘打剑’。”
这段“陪练”时光,辛苦却充满意义,李女士亲眼目睹了儿子从那个上场会哭鼻子的小不点,成长为在剑道上沉着冷静、敢于拼搏的少年。“击剑和联赛教会他的,远不止如何取胜,他学会了尊重对手,坦然面对失败,理解了坚持的价值,对我们家庭来说,这也是一段共同成长、增进亲子关系的宝贵经历。”李女士的相册里,存满了儿子在各地参赛的照片,每一张背后都是一段故事,她说,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。
站在十周年的历史节点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在收获赞誉的同时,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。
机遇方面: 国家层面持续推动体育强国建设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,为联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,随着消费升级和家长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,击剑运动的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,第三,科技赋能将为联赛带来更多可能性,例如利用大数据进行选手分析、开发虚拟现实训练系统、拓展线上观赛和互动模式等,第四,深化国际交流合作,吸引更多国外高水平选手参赛,提升联赛的国际影响力,也是一个重要方向。
挑战亦不容忽视: 如何进一步优化赛事体系,平衡竞技性与普及性,避免“唯成绩论”的功利化倾向?如何加强基层教练员的培养,提升整体教学水平?如何控制参赛成本,让更多家庭能够参与进来?如何挖掘击剑文化内涵,提升项目的社会认知度和文化吸引力?这些都是联赛组织者和击剑从业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。

中国击剑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十年是一个里程碑,更是一个新起点,我们将继续完善联赛体系,强化服务意识,推动击剑运动与文化、教育、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,努力将俱乐部联赛打造成为更具影响力、更受爱好者欢迎的品牌赛事,为中国击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”
十年磨一剑,霜刃初试声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十年,是与中国体育改革同频共振的十年,是无数梦想在此点燃、成长的十年,那一道道闪亮的剑光,不仅划过了比赛的剑道,更照亮了中国击剑运动迈向更加广阔未来的道路,当新一代的少年剑客们昂首步入赛场,他们承载的,是过去的荣光与积淀,更是对下一个辉煌十年的无限憧憬,联赛的故事,也必将随着这些奔跑的身影,继续书写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