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初秋的午后,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国家体育总局的会议室里,刚刚结束国际赛事执裁任务的蒋叶非坐在记者面前,谈起十二年前那个改变他职业生涯的下午——2011年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。
“那是a8体育直播我第一次执裁国际级赛事。”今年42岁的蒋叶非回忆道,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,仿佛仍在丈量当年的起跑线,“发令枪响前五秒,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手在颤抖。”
2011年新加坡,潮湿闷热的傍晚,当时刚满30岁的蒋叶非作为中国选派的六名裁判之一,首次站上国际赛场,他负责的起跑器检查工作看似简单,却关系到比赛能否公平进行。
“检查第三赛道时,我发现运动员的起跑器角度存在0.5度的偏差。”蒋叶非说,这个细微差别普通人根本不会注意,却可能影响运动员的起跑反应。
更棘手的是,那位来自东南亚的运动员并不配合调整。“他用英语快速说着什么,语气相当激动,我的英语水平有限,只能勉强听懂几个词。”汗水顺着蒋叶非的额角滑落,在场的技术代表正朝这个方向看来。
年轻的蒋叶非做了个深呼吸,然后蹲下身,亲自演示了正确的起跑姿势,又用肢体语言解释角度偏差可能带来的影响,运动员点头同意调整。
“那十分钟像一辈子那么长。”蒋叶非笑道,“但经过这件事,我明白了一个道理:专业能力可以超越语言障碍。”
蒋叶非的裁判之路始于2003年,当时还是体育学院学生的他,在一次省级大学生运动会中被临时征调担任助理裁判。
“我犯过所有菜鸟裁判会犯的错误。”他坦率地说,第一次执裁校级比赛时,因为过度紧张,在篮球比赛最后两分钟忘了停表,导致比赛时间多走了七秒。“就是这七秒,改变了一场半决赛的结果。”
这次失误让蒋叶非备受打击,也让他下定决心系统学习裁判知识,他花了三年时间考取各项运动的裁判资格证,2008年终于成为田径项目的国家级裁判。
“没有人天生就是好裁判。”蒋叶非认为,裁判员的成长就像运动员的训练,需要反复磨练,“区别在于,运动员的失误看得见,裁判的失误往往藏在细节里。”
随着经验积累,蒋叶非开始出现在更多国际赛事中,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在北京举行,他担任跳远项目的裁判员。
“那是全新的挑战。”他回忆,赛前一个月,国际田联派来的技术代表对他们进行了五轮培训,每次都有突击测试。“规则理解不能有任何偏差,英语沟通必须流畅准确。”
比赛第三天,出现了争议性一幕,一位著名运动员的试跳被判犯规,教练团队立即提出异议。
“我负责回放视频记录。”蒋叶非说,在高压环境下,他必须与国际技术代表共同复核每一个细节,“我们反复观看了十五遍录像,最终维持原判,那个夜晚,我真正理解了‘责任’二字的分量。”
蒋叶非已执裁过三届亚运会、两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,以及数十项国际田联旗下赛事,他特别提到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的一个瞬间:
“4x100米接力决赛,中国队以千分之三秒的优势夺冠,当我站在终点线旁,看着中国队员身披国旗绕场奔跑时,突然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意义。”
2019年,蒋叶非遭遇了职业生涯最大的一次挑战,在某项国际赛事中,他因误读新规而做出错误判罚,虽经复核后更正,但仍影响了运动员的情绪。

“我整夜未眠。”蒋叶非说,第二天他主动向技术委员会提交了书面检讨,“承认错误很难,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”
这件事促使他更加努力地钻研业务,2020年疫情期间,无法参与线下执裁的蒋叶非组织线上研讨会,邀请国内外同行一起分析经典案例,他还主导翻译了国际田联最新规则手册,为国内裁判提供了学习资料。
“现代裁判不仅要懂规则,还要懂技术。”蒋叶非打开手机,展示他最近在研究的电子测距系统,“从传统的目测到现在的激光测距,从手动计时到电子感应,裁判工作也在与时俱进。”

蒋叶非多了个新身份——裁判培训师,他每年都会参与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裁判培训班,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。
“我常对学员说,不要害怕第一次。”在他的鼓励下,越来越多的年轻裁判走上国际赛场,“重要的是从每次经历中学习、成长。”
回顾近二十年的裁判生涯,蒋叶非认为2011年那个在新加坡手忙脚乱的下午,依然是最珍贵的记忆。
“第一次总是最特别的,它让你明白自己的不足,也让你看到前进的方向。”他望向窗外,训练场上年轻运动员们正在奔跑,“其实体育裁判和运动员很像,都要经过千锤百炼,才能站在顶峰。”
下午的阳光渐渐西斜,蒋叶非收拾好资料,准备赶往下一个会议,下周,他又将启程前往巴黎,执裁一场重要的国际赛事,对于未来,他笑着说:
“每次执裁都是新的开始,就像运动员站上起跑线,重要的是,永远保持第一次那份敬畏与专注。”